近日,城乡建设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筑梦飞”实践团走近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开展农业宣传片拍摄活动,成员们通过走访学习、采访调研汲取农业种植知识、了解产业销售路径、深挖农产品现状瓶颈。计划通过制作农产品宣传片形式,让农产扎根乡土,宣传带动乡村振兴。
一、榄村三华李果园

7月1日下午,“筑梦飞”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了青塘镇榄村村三华李种植基地,开启了一场洞察乡村产业发展的探寻之旅。在榄村,有片260亩的三华李种植基地,于2019年扎根土地,一年一熟的节奏,紧紧与天气相拥。30人的采摘大军、10人的维护队伍,在季节更迭里,书写着乡村就业的温暖故事。


根据榄村村的村支书卢书记所言,这里的三华李,有着“不打农药”的坚守。天气作美时,果子又甜又脆又爽。销路上,主要通过周边群众采摘、售往周边水果店以及通过朋友圈宣传寄往外地。在卢支书眼中,青塘镇榄村的未来还有更多精彩,他说道想把三华李与文旅共融,研学基地里,让孩子们触摸农耕脉络;农庄炊烟中,吃饭摘果两不误,把田园意趣酿成生活日常;对于榄村,他更盼着能够利用两个考古遗址、“四小园” 打造典型村,人居环境节节攀升,让古村既有岁月厚重,又有现代宜居模样。
虽然种植路上也有风雨。持续降雨曾打乱节奏,龙舟水泛滥时,果园也曾颗粒无收,高温天里,还要为防工人中暑操心。但这些困难,没拦住榄村村人在土地里刨希望的脚步。这片三华李基地,是榄村村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有汗水、有坚守,更有对美好未来的灼灼期盼,期待它在山水间,结出更多致富果、幸福果,让榄村故事,越讲越动人。

二、石联村麻竹笋

7月2日上午,“筑梦飞” 实践团的队员们,跟随石联村的马书记的步伐,踏过了泥路,走进了青塘镇石联村的麻竹笋种植基地,开启新的探索之路。
麻竹笋生长无太多限制,每年 5 月开始采摘,6-8 月是高产期,这时候石联村的山林里,笋农们忙着采摘,为后续销路准备新鲜食材。石联村的麻竹笋,有着多样销路。本土销售上,运往西牛、浛洸等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把新鲜竹笋或切成笋丝推向市场。同时,村里成立青塘农业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让麻竹笋走出国门,销往欧美、日本等地区。西牛镇还会把竹笋制成笋类小零食,给消费者带来别样美味;西牛、浛洸的深加工环节,甚至让竹笋“变身”,成为造纸原料,物尽其用 。不过,目前深加工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实践团成员也纷纷尝试动手采摘麻竹笋。他们在马书记的指导下,先观察竹笋的大小和长势,找到合适的竹笋后,弯下腰,双手握住靠近根部的笋身,顺着根部的方向用力一拔,竹笋就被拔了出来,带着些许泥土的根部还在滴着水。有的成员不太熟练,拔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劲,偶尔还会碰到旁边的枝叶,枝叶上的露水落在衣服上,留下点点湿痕。

在与马书记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麻竹笋产业发展并非坦途,销路限制是大问题。市场拓展不足,可能让笋农面临亏本风险。而且,麻竹笋要到第三年才开始高产,前期投入与回报周期长,考验着笋农和产业的耐心,如何跨过这些坎,是石联村麻竹笋产业要解决的关键课题。石联村的麻竹笋,带着乡土气息,承载着村民的希望,在生长、销路与困难中摸索前行,期待它能在产业之路上,破局生长,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我们也将持续关注,看这土里“黄金”如何绽放光彩。

三、青北村红松茸

7月4日,城乡建设学院“筑梦飞”实践团走进英德市青塘镇青北村,聚焦红松茸产业发展与技术需求,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实践探索。 青北村黄支书谈到红松茸种植时介绍,红松茸种植技术门槛颇高,前期菌种培育、温湿度调控等环节,对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严苛,当地摸索种植技术长达15年,于前年实现高产。但种植技术要求严苛、前期投入大,菌棒、设备、场地等成本让农户难尝试;销售也遇困境,线上销量少,缺运营推广人才,宣传弱致销路难拓展。黄支书满怀期待,呼吁镇上青年返乡投身红松茸销售事业,发挥所学所长,为家乡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希望通过直播等线上渠道打开红松茸的销路。

会议过后,“筑梦飞”实践团的成员在黄支书以及英德市盛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何先生的带领下去到红松茸的加工工坊参观。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工坊配备了气泡清洗机、烘干室、冷藏室等设备,以便制作红松茸干。参观期间,实践团成员围绕红松茸产业核心踊跃提问,重点关注销售与深加工领域。在销售方面,就多元渠道拓展及新鲜红松茸冷链运输、配送时效进行询问;在深加工环节,深入了解冻干片、菌汤料包、松茸酱等延伸产品的研发方向,以及其品牌推广与市场运营策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

成员们跟随着黄支书的步伐,进入了红松茸直播基地,向黄支书了解了直播基地从计划到落地的过程。团队为直播做足准备,不仅深入了解红松茸的市场背景和未来发展方向,还亲身体验了直播过程,为正式直播做好了充分准备。

